798、751、莱锦、郎园、懋隆、恒通、铜牛等由老旧厂房升级转型而来的文创园,不光创造着千亿元产值,还日渐成为市民们流连忘返的城市花园。图为塞隆文创园。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打开一张朝阳区产业地图,798、751、莱锦、郎园、懋隆、恒通、铜牛等文创特色园区星罗棋布。这些由老旧厂房升级转型而来的文创园,不光创造着千亿元产值,还日渐成为市民们流连忘返的城市花园。近日,记者从朝阳区获悉,朝阳已有57家老旧厂房转型升级为文创园,去年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超3200亿元。
车行朝阳路,钢筋水泥中,眼前忽现一片红色砖瓦、复古工业风的时尚园区。这里是铜牛电影产业园,两年前由铜牛制衣的老旧库房改造升级而来。盛夏时节,记者探访发现,经过两年多的成长,30亩地的铜牛电影产业园已然覆盖了电影策划、投资、制作和发行等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一部电影在这里能完成全制作。
铜牛电影产业园从2016年年初开园,一年内,园区便迎来50多家电影类企业入驻,实现满租。在园区西侧的一处开敞空间,负责人吴小林和团队刚刚入驻了一年半。他们专注于电影发行环节,是一家专门为高净值人群提供私人观影解决方案的集成商,体验他们的产品,不论是好莱坞电影天行者录音室的同款音箱、专业审片室的音响系统,还是沉浸式的观影体验,都传达着高端品质的精致。“来北京十年,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来到铜牛。由于产业集聚,导演、明星工作室、电影发烧友这些我们曾苦苦寻觅的目标客户,都成了我们的邻居,我们太高兴了!所以,去年公司产值翻了一番。”吴小林说。而在此前,他们所在的这间厂房还存储着成吨的成衣,整日衣絮飘飞、尘土飞扬,产值更是不及今日十分之一。
园区东侧一间上下三层的开敞空间里,赵凉也已带着团队入驻一年半。这是一家集电影策划、投资、发行为一体的制片公司,在这里,无论是找剧本投资、将电影金点子落地,赵凉都能很快找到最专业的合作伙伴。入驻一年半,公司收益较往年稳定增长。“这是产业集聚效应,剧本创作、电影投资、后期制作、审核样片、宣传展映等一部电影从始到终的全部制作环节,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对应的企业,你的上下游客户都在这里,大家一起借力发展。”赵凉说。
每个企业在这里获得新发展,园区整体也创造着惊人的效益。铜牛电影产业园负责人刘国宁告诉记者,2017年,所有入园企业产值达到20亿元,这是此前铜牛制衣难以望其项背的。
大望路地铁站西侧、长安街东延长线上,由老厂房转型而来的“郎园Vintage”同样创造着一亩地效益翻百倍的经济奇迹。走进园子,时尚和复古激烈碰撞的气息扑面而来,在低密度的文创园中,入驻企业能够像熟识的邻居一样,为思维碰撞、跨界合作创造条件。目前,凤凰网、果壳网、罗辑思维、腾讯影业等50多家文创企业已经入驻,年产值达到50亿元。
“目前,像铜牛、郎园这样由老旧厂房转型的文创园已有57家,改造建筑规模281.7万平方米,形成文化创新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朝阳区相关负责人说,再过两个月,朝阳区将成立全国首个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联盟,希望通过这种协同发展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