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梁行近日发布的《人才争夺——城市之间的零和博弈》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份,全国已有近60个城市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包括直接落户、租房/购房补贴、生活补助、创业补贴等等。
戴德梁行北中国区研究部主管魏东对此表示:人才的引入是地方政府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口及劳动力结构调整方面做出的政策性指导,房地产行业并不是人才引入的最直接受益者。作为人才引进政策的副产品,更多新居民的涌入能够为城市在写字楼、零售物业和住宅方面带来更多的需求,为当地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未来一些热点二线城市的写字楼市场将看到较为强劲的需求增长。
同以往人才向一线城市扎堆的情况相对比,2018年,新一线城市成为应届毕业生最期待的就业所在地。高达40.2%的应届毕业生更倾向就职于新一线城市,而对四大一线城市的就业期望比例已经从2014年的48.4%下降至2018年的27.4%。究其原因,一线城市在住宅、交通教育等方面的高成本使其不再是毕业生盲目追崇的目标,近年来新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来自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其他城市的人才流入。
人才的流动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城市对人才的求贤若渴为人才的流入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人才在选择其工作所在地时则会考虑如工资水平、发展前景以及城市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以武汉和西安为例,这两个城市都计划在未来5年引进100万人才,单就住宅需求而言,2017年武汉和西安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5.8和39.2平方米,如引进的100万人才中有一半的人有购房需求,则平均到每年的新增购房需求就分别为358万和392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未来5年武汉和西安住宅销售面积将分别以每年20%和30%的速度增长。
对此,魏东表示:城市间的人才竞争直接促进了人才区域间的流动,挑战了原有的户籍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从人力资源方面提供了动力,而其副产品则是激发了城市在写字楼、零售物业、住宅方面的需求。
魏东强调,在引入人才之后如何留住人才才是对一个城市未来是否具有竞争力的真实考验。除了一纸户口,一个城市的人文气息、营商环境、创业氛围、生活方式、教育水平等等都是能否吸引人才留下来的重要因素。